湖北小曲原称“汉滩小曲”、“汉滩丝线”、“外江小曲”,是一种具有湖北地方色彩的说唱形式,是湖北地方性曲艺品种。湖北小曲格调严谨,旋律优美,以曲牌连缀形式演唱民间故事及有故事情节的折子戏为主,具有鲜明、强烈的地方色彩,唱腔曲牌丰富多样,曲腔婉转动听。代表曲目有《抢伞》《西京词》《苏文表借衣》等。湖北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的汉口、沙市、宜昌等长江沿岸地区。
湖北小曲由湖北中部地区流传的明清俚歌俗曲衍变而来,约光绪年间,天沔小曲艺人开始与汉滩小曲艺人搭班,进入茶馆坐唱,逐渐融为一体。并逐渐盛行于长江沿岸的汉口、武昌、黄石、沙市、江陵、宜昌、九江等地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武汉,沙市、宜昌、天沔一带沦陷,百业调零,小曲艺人被迫四处逃散,寻求生路。
湖北小曲表演方式灵活自由,有坐唱、站唱、走唱等多种形式。职业艺人流动演出多为二人坐唱,并无动作表演,全凭演唱、演奏吸引观众。坐唱适于表现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曲目,演唱一些情节比较通俗易懂的故事为主,如《双下山》《张生跳墙》《鸿雁捎书》等。站唱是从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,由明眼人站立舞台,辅以适当的面目及动作表演的演唱形式。新中国成立后,小曲艺术从乡间禾场、街头巷尾、茶楼酒肆得以登上大舞台,为了表现活生生的现实和英雄人物,小曲演员站立起来,突破了演唱的局限,增加了可观赏性。如单人表演的《雷锋参军》、双人表演的《开箱教女》等。走唱,即边走边唱边表演,并配有一定的舞步和打击乐器,手敲碟子或打三棒鼓表演单支曲牌或小调,这种表现形式在原天洒小曲中较为常见。
湖北小曲显示出浓郁的湖北地方特色,在社会历史、地域文化、民间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。 湖北小曲作为地域特色浓郁的曲唱艺术,曾经是江城武汉及周边城市群众喜爱的艺术品种。它作为荆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曾代表湖北省民族民间艺术走出国门,受到外国朋友的赞誉,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、介绍湖北传统文化作出很大贡献。